苏轼和苏辙自双双考中进士,苏家结亲对象从平民变成了士大夫。宋神宗熙宁六年(1073年),苏轼一个堂姐的女儿出嫁,由苏轼亲自做媒,嫁给了一个前途远大的新科进士。苏轼的堂姐和堂姐夫都是平民,但是有苏轼这棵大树在,堂侄女岂能再与平民结亲?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,一人做官,亲族长脸,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?
苏轼对亲戚很照顾,拍胸脯打包票要包办堂侄女的嫁妆。可事到临头,才发现自己的钱不够,只好舍着老脸向朋友们借钱,最后,总算从驸马都尉王诜那里借来了二百贯 (参见苏轼《与驸马都尉王晋卿第六书》)。
在北宋中后期的和平年月,铜钱的购买力一直坚挺,一贯铜钱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800元,二百贯铜钱即相当于现在的16万元人民币。苏轼借这些钱为堂侄女办嫁妆,说明整个嫁妆绝对不止16万元,可能会是20万元、30万元,或者更多。嫁一个堂侄女而已,苏轼为啥要花这么多钱呢?因为宋朝流行厚嫁,且越是夫家地位高,越要陪嫁丰厚。
南宋初年,跟随宋高宗南渡的大臣李光生了个女儿,朋友写信祝贺,李光回信道:“家有五女,贼盗不过其门。”意思是,你们就别祝贺了,自己连发愁还来不及呢!家里有5个女儿,连小偷都不屑于光顾我们家。
苏辙的孙子苏籀著有《栾城先生遗言》一书。据该书记载,宋徽宗即位那年,苏辙为了嫁小女儿,不得不卖掉早年在开封购置的田地,售价九千四百贯,全部作为陪嫁。按照购买力,这些钱相当于现在人民币750多万元。苏辙有五个女儿,总共得花多少钱?虽说他当过大官,俸禄优厚,但再厚的家底也架不住这么花啊!
苏辙晚年写过一首《买宅诗》,开头就说:“我老未有宅,诸子以为言。”意思是,自己七老八十的人了,竟然还没有房子,搞得几个儿子一直抱怨。事实上,苏辙早年是有房子的,但是为了嫁女儿,把房子卖了。
苏轼则在写给章惇的一封信里帮苏辙哭穷:“子由有五女,负债如山积。”意思是,自己的弟弟苏辙不幸生下了5个女儿,所以欠下一屁股巨债。
然而,丰厚的嫁妆有时仍然买不来女儿的幸福,反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。蔡襄在任福州(福建)州官时,发布文告指出:“娶妇何,谓欲以传嗣,岂为财也。”意思是,娶媳妇应该为了传宗接代,怎么可以图取钱财?
可见当时以娶媳妇来获取财物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。 据《老年文摘》
